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有时使用笔名K. Hardesh,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艺术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运动和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关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认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

人物经历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年1月16日生于纽约城的布隆克斯(the Bronx),是家里三弟兄中的老大,父亲是一个杂货店老板。他的父母是中产阶级犹太移民。格林伯格从小就被要求画素描,直到成年,他才开始专注于文学。格林伯格上了Erasmus Hall高中,然后是马昆德男校(Marquand School for Boys),接着是雪城大学,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文学士。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及拉丁语。1933年起,他与父亲一起干起了纺织品批发业务,但克莱门特1935年就辞职不干了。翌年,格林伯格开始供职于联邦政府,起初是在民政委员会(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1937年转至纽约港的海关检查部门(the Appraiser’s Division of the Customs Service)。后面这个职位使他有空闲成为一个散文作家。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的话剧《穷人的一便士》(A Penny for the Poor)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艺评论生涯。

《前卫与媚俗》

在这篇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文章中,格林伯格声称,真正的前卫艺术是批判性思维启蒙运动革命的产物,因此要抵制和反抗主流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退化,同时也承认了这一矛盾:艺术家同时依赖于市场或国家,仍然不可避免地依附着“金脐带”。另一方面,媚俗是工人阶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是为工人阶级的消费而制造的填充物,他们是渴望文化,但没有资源和教育来享受前沿的前卫文化的平民。格林伯格写道,媚俗文化,利用真正文化的拙劣和学院化的仿制品作为原材料,欢迎并培养这种麻木不仁。后者是利润的来源。媚俗文化是机械并且按公式操作的。媚俗文化是替代的经验和假的感受。媚俗文化依时尚变化,但本质始终保持不变。媚俗文化是我们时代生活中所有假的东西的集中体现。媚俗文化伪称只要其顾客的钱——甚至不需要他们的时间。对于格林伯格来说,前卫艺术过于“清白”,无法有效地用作宣传或某种目的,而媚俗则是煽动错误情绪的理想之选。格林伯格用德语“kitsch”一词来形容这种低调、捏造的“文化”形式,不过此后其含义已变为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文化的怀旧材料的更为肯定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