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had,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تشاد,法语:République du Tchad),简称“乍得”,[1]是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它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8]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9][3]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 镇,[10][1]恩贾梅纳(N'djamena)是乍得首都。[1]截至2022年,乍得人口为1772万,[11][3]共有民族256个。[10][1]截至2023年11月,乍得总统由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Mahamat Idriss Deby ltno)担任。[12] 乍得占据乍得盆地东半部,地势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8]乍得北部属沙漠或半沙漠气候,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炎热。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全 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7˚C以上,北部可达29˚C,年平均降水量则在300至600毫米。[1][13][14][6]早期居民为萨奥人,“萨奥文化”是非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9至17世纪先后建立加奈姆-博尔努帝国、瓦达伊王国和巴吉尔米等穆斯林王国。190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10年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个领地。1911年,部分领土被法国出让给德国以换取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乍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1946年乍得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57年乍得初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1月28日乍得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1日乍得宣告独立。[15][16]在乍得独立后,1962年举行了大选,乍得进步党主席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当选总统。但由于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国内各种矛盾,引起人民不满和反对。[17]1966年,乍得北方部族组织乍得民族解放阵线,开展反对中央政府的武装斗争,乍得从此陷入长期内战。[18][19][12]2008年3月,乍得政府军击溃反政府武装,实现全国和解。此后乍得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20][21][22] 乍得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贫困率超过50%,是全球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该国虽然矿产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薄弱。乍得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是世贸组织框架下的非洲“棉花四国”之一。同时该国的畜牧业在经济占比中也很重,全国43%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其畜牧业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23]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中,乍得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138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显示,2020年乍得在全球189个国家中位列第187位。[14]2022年乍得国内生产总值为129.5亿美元,[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4美元。[1][7]
乍得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和语言文化的国家,其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该国因其古代居民的岩画而闻名,这些岩画可以在提贝斯提山脉的洞穴和悬岩中找到大量的保存完好的遗址。此外,在乍得湖附近的高乌发现的陶制头像和陶俑也被认为是早期萨奥文明的遗物。[24]乍得还有恩贾梅纳国家博物馆、大清真寺、乍得湖等景点。[4][25]乍得全年有6个法定节假日,包括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周一)和穆斯林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和米拉德-纳比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乍得的多元文化,也反映了该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