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濡

王文濡
王文濡(1867-1935),原名王承治,字均卿,别号学界闲民、天壤王郎、吴门老均、新旧废物等,室名辛臼[],祖籍安徽省广德县人,其先祖迁籍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幼失[]、家贫、好学。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秀才,次年补博士弟子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鸿文书局,乐群书局及国学扶轮社编辑、总编辑。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家。

正文

生平事迹
晚清时期,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秀才,时方16岁,次年即补博士弟子员。精于诗、古文辞,秉性刚直,疾恶如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临朝训政。遂与数友因拥护维新,伏阙上书,内多指斥之语,触怒慈禧太后,诏令浙抚刘澍堂查办,祸几不测,乃遁迹深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镇绅李维奎为提倡新学,创办明理学社,于蛤巴弄,学制为高等小学,邀其主持校务,兼授浔溪书院,徐一冰、沈伯经、王建民等为其学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上海出版界之聘离浔赴申,历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是大变革时代中一个“半新半旧、不新不旧”的人物,所编辑的《香艳丛书》因为立足于传统的广义文学观,收入文章样式与内容均相当丰富。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1909年11月参加柳业子等创办的“南社”,著文抨击时政,鼓吹革命。发起重修镇内马家港河西长生桥北[]明朝进士黄九烟的坟墓,并在墓上盖一亭,取名“夕阳亭”。历任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鸿文书局,乐群书局及国学扶轮社编辑、总编,以主大东书局编辑所为时最长。与同乡张萼[sūn](张廷华)编印新式教科书,颇受各校欢迎采用,风行一时。在整理国学方面,主编而由王懋、沈伯经等分别注释的历代诗文评注读本,对普及国学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