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太平桥

位于安徽定远县的明代石拱桥
1
3
池河太平桥,明代朱元璋赐名“太平桥”,又称杯桁桥,位于安徽省定远县东30公里的池河镇西官驿道上,横跨于池河之上。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知县朱玉造,分别在清道光六年(1827年)与光绪四年(1878年)因水冲损[]而补建、重修。[1][2][3][4]
池河太平桥在战争时期,桥中间三孔被炸毁,桥上石狮子荡然无存。1949年,定远县人民政府将被炸三孔改建为木材面。以后又数次大修,直到2014年才完成修复。[1][2]池河太平桥为联拱石构桥,长139米,宽7.5米,高9.65米,砖石结构,白石栏杆,东西两头栏杆立柱上分别雕刻9对石狮子。桥右设五彩洞,桥两头建水门洞各一个。由于池河桥一带水下地质为深厚泥沙结构,为巩固桥墩基础,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该桥采用干修法,堆土券桥孔,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十分坚固。[1][2]
2004年10月28日,池河太平桥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

建设沿革

太平桥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建都南京后,南京至明发迹地凤阳交通频繁,然池河横亘其间,交通不便,定远知县朱玉奉旨建造此桥,后为南京至北京交通要道上的特大桥。桥为石构拱桥,十一孔(建成之初为十三孔),长150米,宽10.5米,高11米。由于池河水下均为河沙,为加固大桥墩基,该桥每个桥墩下均以密集的树桩奠基,称之为万年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