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是专注于解释古代文献中词语意义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学语言,其核心内容是对词义进行解释。“训诂”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如西汉贾谊著有《春秋左氏传训诂》,具体是指将枯燥难懂的语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3][4][1]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结构剧变,众多思想家开始发表观点,并需要解释古籍中的难懂词汇,训诂学因此兴起。[5][1]先秦时期,训诂学刚刚起步,最初的形式出现在正文训诂中。[6]汉代,训诂学蓬勃发展,形成了系统的训诂学著作,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这些著作成为后世训诂学的基础。唐代学者孔颖达等人对《十三经注疏》的贡献,使得这些经典得以更好地传承。李善为《文选》作注,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以及颜师古的《汉书注》,都扩展了训诂学的应用范围至文学和史学作品。宋代的朱熹不仅在义理方面有独到见解,也在训诂学上成就卓著,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均为训诂学的重要作品。元明两代的学术出现停滞状态,主要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谈经说道,不求甚解。直至明万历年后,古学之风方显恢复,以焦竑、杨慎、方以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著书立说。清朝时期,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著作极丰,训诂学者治学理念正确、研究方法科学。[6]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解释实词和虚词、注音、校勘、说明语法和修辞现象、释句、释典、补充背景资料及揭示篇章主旨等。[7][8]训诂的体裁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正文体、传注体和专著体。[8]训诂方法主要有形训、声训、义训、直训反训等。[9][10]
训诂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注释,帮助后人理解经典著作的原意,从而有效地保存和传承了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了古代文献的保存,还促进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随着训诂学的发展,古代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9][3][11][12] 定义和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