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鬃山口岸作为边境贸易口岸正式对外开放。[3]
形成历程
据史料记载,中国经马鬃山地区,与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民间贸易往来明清时就曾几度繁荣。明末清初,内地的内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利用庞大的驼队,贩运丝帛、布匹、日用铁器、砖茶、炒米、皮毛、沙金等货物,经桥湾或明水,汇聚到滚坡泉(公婆泉)打尖休憩,补充草料食物,然后由那然色布斯台抵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贸易。为行商方便,在桥湾、伊哈托里、那然色布斯台沿线建有住宿的土房,掘有水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通商路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有限开放与蒙古、新疆、西藏的贸易,允许内地与嘉峪关外诸少数民族进行生活日用品贸易。到乾隆至同治年间,由于朝廷的支持和保护,内地与外蒙古的贸易更加频繁,马鬃山传统商路的商贾行迹也日渐多了起来。外蒙古独立后,中蒙商人仍不时通过这条商路往来经商,蒙古人民共和国曾在跃进山以北沿途设置税卡,征收税赋,直至1930年前后才因双方冲突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