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快懂百科
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1]谥文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2]他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3] 周公的祖父为季历,父为姬昌,母为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成王姬诵的叔叔。因为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故称周公,[4]封国在鲁地(今山东省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所以后世称其为鲁周公。[5][6] 周公年少就笃行仁义,恪守孝道,等到武王即位,常作为辅佐君王的大臣。周文王死后,他协助武王伐纣灭殷。武王死后,周公又代替年少的成王处理国事;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7]周成王三年(前1113年),他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将殷商遗民分别封给微子启与卫康叔。[5] 在平定东方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7]周公为方便管理,开始兴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并且迁九鼎到洛邑,同时大肆分封同姓宗族子弟,用来保护捍卫周天子的政权;[5][8]制定礼乐,确立了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以礼乐等级为基础的封国制。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之后的儒家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因此,周公被认为华夏人文始祖之一,被称为“元圣”。[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