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泰

唐朝的官员
郑仁泰(600年-663年11月19日),本名郑广,字仁泰,荥阳开封人。唐朝著名武将,平州刺史郑德通之子。[1]郑仁泰十六岁时参加晋阳起兵,投靠唐朝秦王李世民。[2]武德年间,郑仁泰先后镇守长春宫、忠武将军等职务,参与消灭刘武周宋金刚等统一战争。武德九年,郑仁泰参与玄武门之变,被授予游击将军、归政府统军职务。贞观年间,郑仁泰迁任左卫[]一府中郎将,宿卫宫城安全。后外放忠武将军、胜州长史、行军副总管,负责防备突厥。郑仁泰参与攻打高句丽,被授予上柱国、左屯卫大将军等职衔。[3]永徽四年,郑仁泰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灵盐二州刺史,驻守西部边疆。[4]显庆二年(657年),郑仁泰入为右武卫大将军。他带领薛仁贵讨平铁勒九个部落,抵御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鲁,被任命为凉州都督,接应吐谷浑皇帝慕容诺曷钵,防備吐蕃[5]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郑仁泰在官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6][7]他被追赠代州都督谥号襄,陪葬于昭陵[8][9]

个人简介

贞观将领中一些比较次要的中年将领站到了台前,郑仁泰便是其中的一位。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所以,郑仁泰不仅仅是秦府中人,并且是玄武门政变的先锋之一,这一点从他后来陪葬昭陵也可看出。但是,他的地位较低,所以在贞观时期的史籍中少有露面。《新唐书。东夷传》:“又明年(贞观二十一年)三月,诏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副之,自莱州度海;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副之,率营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进。”
郑仁泰墓出土的彩釉骑马武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