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图哩·伊兴额

清朝中晚期将领
伊兴额(1807-1861年),吉林人,原名伊清阿,又作伊兴阿,字松坪,何图哩氏,初隶蒙古正白旗,后改满洲。清朝中晚期将领,官至正红旗蒙古副都统。[3][1][2]
伊兴额,早期在吉林担任驻防职务,后跟随军队征讨喀什噶尔,被任命为骁骑校,之后被选拔为侍卫、三等侍卫。[3][1][2]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伊兴额自请从军,在奉命率军前往江浦支援的时候,采取了示弱不战的策略,并且趁敌人不备而偷袭敌营,大败敌军,因功被提拔为头等侍卫[6][1][7]三年后,伊兴额率领骑兵,多次击退夏白、任仲勉、李大喜等人率领的捻军,斩敌无数,因功被提拔为记名副都统,并赐予花翎。[8][3]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夏,伊兴额率领马队斩杀捻军将领李月,之后又招降了捻军将领陈保元及其军队五千人,被朝廷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的称号,但河北镇总兵、副都统胜保弹劾其谎报战果,遂被剥夺了花翎和顶戴[9][1][10]次年春,伊兴额率领马队擒斩了捻军将领梁思任[a]、刘大渊,因功恢复了花翎和顶戴,后又被授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之职、加授头品顶戴。[11][1][12]九月,伊兴额率军与捻军交战,因捻军援军赶到,清军大败,伊兴额被夺职。[1][12]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春,伊兴额被重新起用,他抓住战机,率领骑兵与捻军在商水老湖坡激战,击毙捻军二万余人。五月,胜保再次弹劾伊兴额谎报战果,伊兴额被剥夺头品顶戴。[1][13]不久之后,伊兴额以病重为由辞官。[1]次年冬,因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举荐,伊兴额再次被启用,奉命办理徐州宿州的团练事务。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春,捻军进入曹州,伊兴额率领五百骑兵奉命增援,却被捻军伏击,数次冲击都无法突围,最终力战而死。清文宗下诏恢复伊兴额的原职,授予他骑都尉的世袭职位,赐谥号“壮愍”,并在徐州、汶上、宿州、永城建立了祠堂纪念他。[1][4]
《同治徐州府志·宦绩传》评价:“(伊兴额)以副都统帮办军事,忠勇善战,为徐郡保障。”[2][b]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