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之(约340-391年),字子重,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书法家王羲之第六子,剡县王氏始祖。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母亲郗氏,妻子贺氏,有王宣之、王慧之二子。353年,曾参加著名的兰亭之会。[1][2][3] 书法成就
王操之书法得家范,善正行,工草隶,含乃父笔意,亦颇负有盛名。唐人张怀瓘《书断》称王操之“工草隶”。《书估》则评其书与兄王凝之、王徽之等二十九人并为第四等,并总论之曰:“才有得失,时见高深,绝长补短,智均力敌,可敌右军草书三分之一。”宋人陈思《书小史》云:“王操之,字子重,徽之弟,历侍中尚书、豫章太守,善正行草书。”黄伯思《东观徐论》则言:“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操之的传世书作还有《婢书帖》《旧京帖》也称《先墓帖》,也是行书作品,是为其传世之“双璧”。[4]
史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