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己,唐朝地方军将领、割据者,高丽人,本名怀玉,生于平卢(今辽宁朝阳市),为平卢镇将。乾元元年(758年),平卢节度使干玄志死,他即杀其子,拥立侯差逸为帅,侯希逸与叛军争斗连年,与唐军隔绝,正己率众南下入青州(今山东益都)。永泰元年(765年),他随侯希逸入朝长安,代宗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并赐名李正己。他控制15州地,又增兵徐州以扼江淮,迫使唐漕运改道,正己遂成为唐中期重要割据者,势力强大,给唐朝造成很大威胁。代宗李豫专事平定安史之乱,无心顾及。德宗李适即位,难忍蕃镇林立,遂于建中二年(781年)派兵平息,正己兵败,疽发而亡,兴元元年(784年),唐追赠其为太尉。[1][2] 人物经历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悍然引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代宗遣使晓谕诸镇各守封疆,但田承嗣置若罔闻,继取洺[míng](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卫(今河南汲县)二州。正当朝廷震恐、百官束手之际,历来与田承嗣有隙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主动上表讨之。 唐代宗遂命成德李宝臣、淄青李正己、朱滔等八道兵马会攻田承嗣。田承嗣见大兵四合,一边分道抵御,一边上表请罪;同时暗中结纳李正己,愿以境内户口、甲兵、谷帛归附。李正己遂按兵不进。田承嗣又以计离间李宝臣和朱滔,致使两方相攻。一场声势浩大的围剿战就此瓦解。田承嗣遂假惺惺上表,请求归朝,李正己屡屡为之担保,朝廷只好不了了之。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汴宋都虞侯李灵曜发动兵变,自立为留后,并北结田承嗣为援。代宗为了安抚,诏为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刺史。李灵曜嫌官小,不受职务。代宗以为汴宋留后。李灵曜日益骄横,欲效仿河北三镇,凡事自任自专。朝廷忍无可忍,发五道兵马讨之。田承嗣出兵援救李灵曜,皆被朝廷军所败。李灵曜逃走,后被擒,押送京师斩首。田承嗣惶悚,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替他说话,代宗诏复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