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代表作《弇州山人四部稿》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1]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3]22岁的王世贞考中进士,[6]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3]嘉靖三十八年,[7]34岁的王世贞遭遇巨变,其父亲王忬严嵩滦河失事陷害处死,[6][7]王世贞解官赴京师告免未成后,[7]淡出政治圈;[6]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7]后历任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3]万历二十一年,卒于家中,获赠太子少保。[7]
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3]李攀龙并称“王李”,[4]在隆庆、万历年间独领文坛二十年;[5][3]王世贞才力富健,学识宏博,兼擅各体诗歌,早年引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潮流,晚年提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反复强调性情之真,批评复古派内部的模拟剽窃之风,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诗文批评《艺苑[zhī]言》等。[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