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寄生虫病
疟疾,英文中疟疾被称为“Malaria”,即意大利语“坏空气”的意思,[3]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1]疟疾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在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在中国,疟疾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4]疟疾在中国被归类为乙类传染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控制。[5]
疟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汗等,可伴有肝脾大和贫血等体征。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6]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青蒿素衍生物联合另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可以避免疟原虫产生耐药性。[1]非重症疟疾或无严重并发症者,只要及时抗疟治疗,预后良好,无后遗症。但重症疟疾病死率较高,原虫密度越高,救治时间越晚,预后越差。[6]
据WHO报道,2020年全球有超过2亿疟疾病例,60多万死亡,其中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疟疾流行最为严重,每年疟疾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占全球的90%以上,绝大多数是恶性疟。[6]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中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2017年,中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2021年6月30日,WHO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7]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