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杞

南宋时期官员
魏杞(1120年—1183年[a]),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两宋之际南迁越州,后移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时期官员。[1][2]
魏杞幼年遭遇靖康国难和建炎战乱,祖父与父亲去世后,年幼的魏杞承担起了安葬父祖、护养母弟的责任。[2]绍兴元年(1131年),魏杞十二岁时,凭借祖父“少师”的恩荫,补任将仕郎一职。[3][2]绍兴八年(1138年),魏杞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右迪功郎的官职。[2]绍兴十二年(1142年),魏杞考中进士,被授予左迪功郎一职,出任绍兴府余姚县县尉,后调任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宣州泾县知县。因在这些任上均有较好政绩,魏杞被提升为大理寺主簿。后又升任太府寺主簿、宗正少卿。 [3][2][4]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南下侵犯时,魏杞以左朝议大夫礼部尚书的身份,担任金国通问使,奉命出使金国,此次出使艰险,从隆兴二年八月壬午出使,前后历时五个多月,直到乾道元年年初才回来,但促成了“隆兴和议”。此后,魏杞一路高升,官至丞相[2][3][5]乾道三年(1167年),魏杞罢相,[3]最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告老还乡,移居鄞县小溪镇。[3][4]
淳熙十年(1183年),魏杞因旧伤复发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次年九月丁酉日,安葬于奉化县禽孝乡常乐山(今溪口镇西郊飞凤山)。宋孝宗听闻讣告后,又追赠他为太师,并追封为“鲁国公”。[3]嘉泰年间,宋宁宗赐魏杞谥号“文节”。[5][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