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脑组织内液体过多贮积而引起脑体积增大
脑水肿(cerebral edema)是指脑组织内液体过多贮积而引起脑体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颅内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3]
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于20世纪60年代由Klatzo作了阐述。20世纪70年代,Fisllrnan提出间质性脑水肿的概念。[4]国际上将脑水肿分为4类,分别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性脑水肿、渗透压性脑水肿、脑积水性脑水肿。[5]该病病因多种多样,一般可概括为神经系统疾病(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或非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脑水肿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等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对脑水肿发病机制的解释包括血脑屏障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钙离子学说、膜分子结构紊乱学说等。尚无一种理论能全面解释脑水肿的形成机制。[3]
脑水肿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原发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其中辅助检查有CT检查、MRI检查、颅内压监护等。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呋塞米、甘露醇、地塞米松等。[3]该病的预防重点在于预防原发疾病。[6]如果原发病在早期得到有效治疗,一般脑水肿的预后良好;而原发病若为全身系统性疾病,往往预后较差。[7]

分类

国际上将脑水肿分为4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