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HDV有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的球形,直径为35~37nm。病毒颗粒内部为由病毒基因组HDV RNA和δ肝炎抗原(HDAg)所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包膜是HBsAg[9]。HDV是一种不能独立复制的缺陷病毒,其复制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进行。HDV主要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1]。感染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或淤胆型肝炎,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D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所致的慢性丁型肝炎常需要抗病毒治疗[4]。常用的抗病毒方式有PEG-IFN-α治疗、BLV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HBV治疗等[10]。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医源性感染及广泛接种乙肝疫苗等。尚无直接抗HDV的抗病毒药物问世[1],也无丁型肝炎病毒疫苗[8]。 HDV人群流行率约1%[4]。在美国,HDV的流行率低。在希腊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区,流行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20%或以上的HBsAg携带者感染HDV[9]。中国各地HBsAg阳性患者中HDV感染率约为0~32%,北方偏低,南方较高[1]。 命名
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o发现该新抗原时,因已发现HBV有HBsAg、HBeAg和HBcAg三种抗原,故将新发现的抗原列为第四种抗原,按希腊字母第四为δ,故称为δ因子或δ抗原。随后于1980年在乙肝病人的肝组织中找到了与δ抗原有关的病毒样颗粒[11]。1983年正式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