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农民起义

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年间,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下,爆发了一场由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民众参加,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就是甘南农民起义。

简介

1941年,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活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组织了一个“措登措哇”(七部落组织),参加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他斗塔勤、罗赛、鲁打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等。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为后援。肋巴佛和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好,他们经常与临洮地区的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河州地区的马福善相往来,此时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足古川一带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难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得到武器,还结识了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和政县人,哥老会成员,人称“尕张”),并得到他的支持。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办“军风号木行”,与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组织相互往来。1942年,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组织日益扩大,影响面越来越广。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牧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口号。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者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约定在1943农历二月二日宣布起义。
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秘密活动。临洮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临洮县紫松乡农民也在王仲甲、肖焕章等人率领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在甘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年农历二月二十日,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在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正在此时,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各地义军30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也积极参加起义军。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在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泉滩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推举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县线家湾人)。姜希廉、丁易姓成、马子良、赵秉德分别为团长;吴吉昌、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起义的宗旨:“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计划“先打新城,后入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投靠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牧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麻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广河)巴洋沟宣布起义后,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晚进驻甘沟、羊沙,选拔精悍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由肋巴佛率领直奔新城。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临潭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大作,偕夫人各持手枪,上房顶顽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向城南方向逃跑,至南门庙被起义军击毙。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国民党临潭县党部书记赵廷栋、邮政局长苟克俭等。义军打开监牢,放出囚犯,对城内居民则秋毫无犯。随后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进行短时间的休整。义军发动临潭东南乡一带的饥民参加起义队伍,其中力量较强大的有王旗王子寿率领的300多人,石门沟窦巨川率领的200多人,起义军迅速壮大至4000余人。1943年农历三月初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挺进,途中与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遭遇战,义军撤到了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义军突破石门口封锁,到达甘沟;一部分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可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会师后,起义军正式起名为“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至此,起义军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者不绝于道,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涉及临潭、卓尼等十多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