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鹀

以芦苇、杂草种子为食的鸟类
[]学名:Emberiza pallasi),又称帕拉斯苇鹀或帕拉斯鹀,为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有白领;前颊黑;腰和尾上覆羽均灰,肩羽黑而外[xiá]白;雌鸟有眉纹,前颊白色。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

亚种分化

苇鹀(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苇鹀蒙古亚种
Emberiza pallasi lydiae
Portenko, 1929
2
苇鹀西伯利亚亚种
Emberiza pallasi minor
Middendorff, 1853
3
苇鹀指名亚种
Emberiza pallasi pallasi
Cabanis, 1851
4
Emberiza pallasi polaris
Middendorff, 1853

形态特征

苇鹀雄性成鸟(春羽):头顶、颊和耳羽均黑色,头顶的羽缘黄色;后颈具一白色横带,联接颈侧和颊部形成颈圈;背、肩羽黑色,羽缘白色,羽端沾牛皮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前者具黑色羽干纹,后者的羽干纹褐色;翼上覆羽一般黑褐色,而小覆羽灰褐色,具淡黄褐色羽缘,中、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栗黄,外翈沙黄;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羽缘灰白;飞羽暗褐,外缘赤褐色;尾羽黑褐,具褐白色羽缘,中央一对尾羽羽缘具黄白色外缘,最外一对尾羽具楔形白斑,从内翈先端斜贯外翈中部,直达近基部;次对尾羽的白斑仅在内翈先端和外翈先端1/2处,部分标本的外翈白色部分较小。颏、喉和上胸中央黑色,前者有白色羽端;下体余部白色,胸侧沾淡栗灰,两胁沾赤褐色,纵纹不著。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