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挺进大别山,又称“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指1947年6月至8月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12万人越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区的战役。[1]
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蒋介石被迫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入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两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了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的布局,为解放军实行中央突破、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作出了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决定向国民党空虚的腹心之地大别山区进攻,以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改变战略格局,把握整个解放战争发展的态势和战争主动权。[2][3]
6月30日夜,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主力一、二、三、六4个纵队共十二万大军,在东阿濮县间横宽三百里的地段上,发起渡河作战,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攻序幕。顺利通过黄河后,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刘邓大军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阻挡刘邓大军南下的牵制力量,打开了向南实施战略进攻的通道。鲁西南大捷后,刘邓大军决定提前挺进大别山,8月7日晚,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向陇海铁路进军,一次跨过陇海线、越过黄泛区、渡过汝河、淮河,最终成功进入大别山。[1]
经过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于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把国民党军主力甩在淮河以北。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一面与国民党军作战,一面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起了关键的作用,迫使蒋介石把战线从黄河移到长江,由重点进攻转入全面防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把人民解放军的内外线反攻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此外,刘邓大军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