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

脾胃病最多见的证候之一
脾虚证(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1]),脾胃病最多见的证候之一,[4]是因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不足的病证。[3]
脾对食物起到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证。[3]脾虚证候发生机理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能量代谢低下,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处于代偿性平衡状态等。[5]其临床表现为:精神疲倦、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食后困倦、食欲不振,食后或午后腹胀,大便稀;舌体胖或有齿印,脉虚弱。[3]
脾虚证宜食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的食品,如粳米、籼米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香菇等。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等。[3]

发生机理

脾虚证候发生机理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能量代谢低下,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处于代偿性平衡状态等。从脾的生理功能和证候类别上,涉及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肌肉四肢,脾统血,脾旺不受邪,脾开窍于口,及脾气虚弱,脾阳虚弱,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