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鼻目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目
1
4
长鼻目(学名:Proboscidea)隶属于哺乳纲,统称为“大象”(英文:Elephant)。截至2023年,根据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该目仅有一科即象科(Elephantidae),包含2属3个物种。分别是非洲象属 (Loxodonta)的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和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以及亚洲象属(Elephas)亚洲象(Elephas maximus[2][7]。长鼻目起源于古新世晚期(距今约6000万年)[13],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700万年)分化出了象科最早的成员[10]。在世界范围内,该目物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8]。在中国,长鼻目的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以及临沧[14]
长鼻目物种以体型巨大、长鼻、獠牙和柱状腿为显著特征。长鼻目象科动物的最大身高近4米,雄性体重可达10000千克[7]。长鼻目物种栖息环境多种多样,最常见于热带草原、草原和森林还包括非洲和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沙漠、沼泽和高地[15]。它们是食草动物, 以数百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水果、谷物和坚果)、树皮或树枝为食[10]。在生态系统中长鼻目对其栖息生境有重大影响[16]。作为群居动物[17],它们有着复杂的交流行为和社群行为[10]
由于偷猎和生境破碎化等原因,它们在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4]2021年,亚洲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截至2023年,该目下3个物种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4],其中非洲草原象[18]和亚洲象[9]被列为濒危(EN)等级,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被列为极危(CR)等级[19]。2023年,亚洲象和非洲象(除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津巴布韦种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分布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非洲象种群被列在附录Ⅱ中[6]。在许多国家如泰国、中国和缅甸等,长鼻目物种象征着吉祥、富贵,有祥瑞之兆[20][21][22]

起源演化

长鼻目起源于古新世晚期(距今约6000万年)非洲的原始象属(Eritherium)和磷灰兽属(Phosphatherium)动物,以及始新世非洲的Numidotherium属(无正式中文名)、始祖象属Moeritherium)和钝兽属(Barytherium)动物[10]。这些古老的长鼻目动物体型相对较小,如化石证据表明磷灰兽属(Phosphatherium)动物是一类小型有蹄动物[13],重约10~15千克[23];始祖象属(Moeritherium)动物是一类矮胖的、体重约125~250千克的长鼻目动物[10]。但是总体而言,早期的原始长鼻目动物的体型是显著增加的,并且牙齿也发生了特化(犬齿和前臼齿缺失、门牙增大以及长出更多的臼齿)[10]。在渐新世期间,长鼻目动物的演化进入平静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