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堂(1934年7月-2020年4月28日)是广西罗城人,中国少数民族诗人、文化工作者。他曾用名包祖堂、包裕堂,笔名夜光、山音、尚土、南多、古南朵等。包玉堂幼年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私塾、两年半小学和半年初中。1949年参加革命,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是仫佬族第一位书面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虹》《歌唱我的民族》《山花寄语》等。其中,他是著名剧本《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包玉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7年,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他历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县报记者,中共县、地委干部,柳州地市文联副秘书长,自治区文联专业作家、创作组长,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作协广西分会专职副主席等职务。他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2020年4月28日,包玉堂在南宁逝世,享年86岁。作为仫佬族的第一位诗人,包玉堂为仫[mù]佬族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文学之路
仫佬族人民自古有喜唱山歌的习俗﹐包玉堂在童年时代﹐深受山歌的薰陶。这对他後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产生了直接影响。1950年起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采用民歌形式﹑取材於苗族民间传说﹐创作了叙事长诗《虹》﹐发表於《广西文艺》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他的诗歌常取材于佬﹑侗﹑壮等民族的社会生活。题材广泛,语言清新,民歌风味和地方色彩浓厚。1988年,出版书籍《仫佬族民间故事选》。[1]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集《虹》、《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三》、《乡情集》及散文集《山花寄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