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澄运河-抖音百科
连通京杭大运河(无锡)和长江(江阴)之间的运河,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方便了无锡的船只经江阴进入长江。 锡澄运河自无锡皋桥由京杭运河分支,北经青阳、月城、南闸,于澄江镇西过江阴船闸,至黄田港入长江,全长37.01公里,沟通长江与江南运河两大动脉,为苏、锡水道出江的重要通道。 运河介绍
锡澄运河古称漕渠。古无锡县治西北有五泻水(河)由运河分支,过五泻堰经泗河口,北达江阴城。宋皇祐[yòu]年间(1049~1054年),江阴知军葛闳[hóng]聚粟2万斛[hú],力浚漕运要道,成为江阴主要通江航道。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常州西北吕城堰坍[tān]塌,镇武段运河阻断,漕船改锡澄运河出江驶往瓜洲,成为贯通大江南北的漕运要道。清末漕运废止,江南运河镇武段日趋淤塞,锡澄运河遂成为江南运河通江的要道。锡澄运河北段位于长江河口段,潮汐涨落,泥沙涌淀,加以两岸陡峭,沙土坍塌,河道易于壅塞,历代官府为保漕运,对河道疏理极为重视,自宋代至清末,见于史载的浚治计有25次。 民国23年(1934年),夏季大旱,河床淤高,江潮受阻,灌溉失水,船只困损,时江苏省政府趁疏浚镇武运河之便,责成浚河工赈处设段以工代赈,按原河身挑浚,自民国24年2月下旬动工,至4月底竣工,实浚土方67万立方米;黄田港至应天河口,河底拓宽为17米、16米,以下至青阳,底宽由16米渐收至10米;河底标高,黄田港浚深至吴淞零下1.6米,向南以万分之一的降程推移至吴淞零点,所用工款16万元,除省拨给6.5万元外,余由江阴县抵借筹措。由于经费限制,工期短促,以致青阳以南河道未及疏治,河道的弯曲亦未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