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流层顶-抖音百科
对流层顶是地球大气的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分界面,指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 定义
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流层顶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热力对流层顶(温度递减率)、动力对流层顶(位涡)、化学成分对流层顶、最冷点对流层顶(热带)等。 1957年WMO给对流层顶作了如下定义:500 hPa等压面之上温度递减率小到2℃/km或以下的最低高度,而且在此高度与其上2 km气层内的温度平均递减率不超过2℃/km,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流层顶的“热力学”定义。在用该定义确定的对流层顶之上,如果任意高度与其上1 km所有高度之间的平均温度递减率超过3℃/km,就要按上述判据确定“第2对流层顶”。这个对流层顶或处于该1 km层内,或处于该1 km层之上。对流层顶还有另外一个热力学定义经常用到,即温度最低点定义(CPT:Cold Point Tropopause),它定义为垂直温度廓线上温度最低点所对应的层结高度。此外,对流层顶还有基于位涡的“动力学”定义。 对流层大气湿润而缺乏臭氧,平流层干燥而富含臭氧,因此,Bathan等1996年又提出了臭氧对流层顶的概念。但不管哪一种定义,其物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将对流层顶看作是不连续面。热力学对流层顶是温度梯度的不连续面,动力学对流层顶是位涡的零阶不连续面,而臭氧对流层顶是臭氧混合比垂直梯度的不连续面。比较常用的是对流层顶的热力学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