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

西汉时期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赵广汉(?—前65年)是西汉中期的一位官员,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1]他早年为郡吏,后历任州从事、平准令、阳翟令、京辅都尉、守京兆尹等职。因参与立汉宣帝的讨论,赐爵关内侯,后升迁为颍川太守和京兆尹。赵广汉以精明干练、严于吏治著称,治理京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治安,处置豪强,郡中震栗。然而,赵广汉的手段过于残酷,颇类法家,因此遭到了许多正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批评。最终,他因杀害无辜被下丞相御史案验,上书告发丞相魏相,被司直萧望之劾奏,下廷尉狱,腰斩

人物经历

赵广汉,曾任守[yǐng]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资治通鉴》所记“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是对赵广汉最好的评价。赵广汉是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群众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