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运动

支前运动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运动经过

广大支前群众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在四平、苏中、鲁南、孟良崮济南等战役中,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有力保证了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特别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
据不完全统计,辽沈战役中,东北各地和热河共动员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余辆,抢修公路2185公里,架设桥梁383座,筹集运送粮食5500万公斤。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历时也最长,达56天。前线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食、马料350万斤到500万斤。在气势恢宏的淮海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最动人的场面,是几百万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民工大军。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当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地区围困杜聿明集团时,前方战事一度平静,后方运输线上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各解放区通往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为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