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的兼性厌氧杆菌
李斯特菌(学名:Listeria monocytogenes),又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属于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饲料、动物、各种生食和即食食品中,且生命力极强,能在3℃-45℃的广泛温度范围内生存,甚至在冰箱的低温环境下也能长时间生长繁殖。因此,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生乳、奶酪、肉及肉制品等冷藏食品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
李斯特菌早在1910年便在冰岛羊群中流行,1926年被E.G.D. 默里(E.G.D. Murray)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1933年,在西尔(Cill)的研究后,该细菌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40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哈维·皮里(Harvey Pirie)建议称该菌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为纪念李斯特(Lister)将该细菌命名为单核细胞李氏杆菌。20世纪80年代,李氏杆菌病多次在人群中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是人的一种食源性传染病。[5]
自2008年起,欧盟李斯特菌病病例持续上升,2014年确认病例为2161例,确诊病例比2013年大约增加22.71%,死亡报告210例[6]美国每年约有1600人感染李斯特菌,约有260人死亡[7]。2019年10月7日,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宣布召回逾千种肉类商品[8]。2024年,美国多州报告李斯特菌感染病例,造成2人死亡,20余人住院[9]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为短杆菌,菌体长1~2μm,宽0.5μm,常呈“V”字形排列。无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该菌有4根周生鞭毛和1根端生鞭毛,但周毛易脱落。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最适在含有二氧化碳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生长温度范围-1.5~45℃,最适温度为30~37℃,能在普通冰箱冷藏室生长,是一种典型的耐冷性细菌,同时还具有耐盐性。[10]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