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州

长春州
长春州,始建于辽重熙八年(1039年),位于今吉林省查干湖周边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州治设在长春县(今吉林省干安县北),简称春州辽圣宗时期,长春州是辽国的重要行政区划,东北的鸭子河泺为辽国春季捺钵。金朝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长春州被废除。

地理位置简介

筒称春州。辽重熙八年(1039年)置。治所在长春(今吉林乾安北)。辖境相当今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金天德二年(1150年)废。
松原市北约50公里,有大约1300公尺见方的土夯的古城墙。古城墙的外缘,还留着五六米深的壕壑。墙的基座有二十余米宽,每隔六七十米就有一截垛口,这就是辽金重镇塔虎城遗址,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75年兴修水利开始,到2000年一级路改造,省考古部门进行了带有抢救性质的发掘,在城内发现了大量的铜器、陶器和铁器,其中,有不少是兵器。在考古界,人们一般认为,塔虎城就是辽代的长春州。而到了金代,这里又改名为新泰州。《辽史·地理一》中说,长春州,本来是皇帝春捺钵时经常光顾的鸭子河一带,渔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1039年)设置。但因为《辽史》在《本纪》中,又确切记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正月辛丑,皇帝到了混同江,二月庚午,又到了春州。“七月春正月……辛丑,如混同江。二月庚午,如春州”。在这里,春州无疑是长春州的简称。还有更为让人诧异的是,《辽史·本纪》又在圣宗太平二年(1022年)三月,皇帝驾临长春州。(《辽史·本纪》:“太平二年春正月,如纳水钩鱼。二月辛丑朔,驻[]鱼儿泺。三月甲戌,如长春州”。)长春州在这里比重熙八年的1039年提前了17年,比重熙七年提前了16年。这就不得不使人们把长春州的设置时间与圣宗联系起来。
圣宗是辽代的第六帝,名讳隆绪,小字文殊奴,景宗的长子,景宗乾亨四年(982年)继位,太平十一年(1031年)崩于大福河之北行宫,年六十一,在位四十九年。把长春州的设置定位圣宗在位时主要的原因,是圣宗在位期间发生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但与此同时,女真、室韦等部落日益兴起,《契丹国志·四至邻国地理远近》一项中写到:“东北至生女真国……精于骑射,前后屡与契丹为边患,契丹亦设防备。南北两千余里,沿边创筑城堡,搬运粮草,差拔兵甲,屯守征讨,三十年来,深为患尔”。《契丹国志》中的这一段记载,已经站在辽的立场,非常透澈地对女真作了分析,并把辽的边境政策说的清清楚楚,只是没有写清楚“三十年来”系指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