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寄峤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
郭寄峤(1902年11月14日[3]-1998年7月26日[3]),原名季峤、光[][1]安徽合肥人,保定军校第九期炮兵科毕业,国民党政府高级将领。[2][4]
1902年11月14日,郭寄峤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郭筠仙上溯十一代皆有秀才功名。郭寄峤幼时习文,其性尚武,17岁时进入保定军官学校,为九期生炮兵科。1923年郭寄峤毕业后进入奉军,渐从排长升迁至营长。1925年,随同郭松龄反对张作霖,后编入国民军第四军魏益三部。次年,任该军参谋长。魏益三数次以“救国救民”之名改换门庭,占据大义,皆出于郭寄峤的谋划。后者以此赢得“文武皆备之才”的名声。1930年,郭寄峤转投卫立煌,于次年任第十四军参谋长。1932年,参与“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任第十四集团军参谋长,为忻口战役谋划作战方案,该战重挫日军。郭寄峤于忻口战役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中将军衔。1938年,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1942年,任重庆卫戍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2]
1945年8月,郭寄峤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赴新疆,镇压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1946年,调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同年,转任甘肃省主席,并任西北行辕副主任。1948年至1949年,历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郭寄峤随国民党败退中国台湾。1951年2月,任中国台湾地区“国防部部长”,军阶为陆军二级上将。其任内安定军事派系,进行军事改革,促进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同年10月,郭寄峤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1957年起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3年12月,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70年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委员会顾问”。1998年7月26日,郭寄峤病逝于中国台北,享年96岁。[4][2][1]
郭寄峤军事思想丰富,著有《边疆与国防》《边疆政策之研究》《民国以来中央对蒙疆的施政》等。[4]蒋介石称赞道:“郭寄峤这样的参谋长,才是标准的参谋长。”[2]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