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于山西的战役之一
忻口战役是指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忻口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战役。[1]此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是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2][3]
1937年8月,日军攻陷平津后,华北作战的重点指向山西。9月底,日军第5师团和关东军一部突破中国军队从雁门关平型关的内长城防线,继续向太原进攻。位于太原北面的战略要地忻口,是日军进攻太原的必经之路。为阻止日军南下进攻太原,国民政府第二战区组织忻口会战。同时,国共双方达成第二次合作,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后的八路军出兵山西,参与抗日。[4][5]10月2日,日军对忻口外围崞县[guō xiàn]、原平发起进攻,忻口战役拉开序幕。日军攻占崞[guō]县、原平后,于10月13日对忻口发动进攻,忻口战役打响,中日双方在忻口正面的南怀化阵地展开鏖战。10月16日,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反攻,战况异常惨烈,中方高级将领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殉国。此后中日双方分别增兵投入战斗,形成拉锯战,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同时,为了阻断日军交通,朱德指挥八路军三个师在忻口日军右翼及后方展开出击。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东北地区袭扰日军,先后收复县城10座,切断张家口至代县之间日军后方交通线;八路军第120师雁门关一带伏击日军运输队,炸毁道路桥梁等,切断日军从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后方补给线。日军地面进攻受挫,从代县西南的阳明堡机场出动飞机频繁轰炸忻口阵地。10月19日,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夜袭阳明堡,毁伤日军飞机24架,使日军失去空中支援,有效支援忻口正面战场。10月24日,日军增援部队抵达一线,再度对中国守军阵地发起猛攻,双方激战数日,中国守军第85师伤亡殆尽,日军有所突破。10月29日,日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使日军再难前进。然而另一路日军从东面攻破娘子关,进抵阳泉,与进攻忻口的北路日军完成对忻口、太原的包围。第二战区为集中兵力固守太原,下令中国军队撤退。11月2日,忻口一线中国军队撤退,转移到太原地区布防,忻口战役结束。[6][7][8]
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守军成功阻击日军,为第二战区主力部队实施战略转移,部署太原作战争取了时间。此战,中国军队投入兵力约18.5万人,伤亡超过10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3.6万人,伤亡2万余人,其精锐部队第5师团遭受重创。[9][10][11]然而在战略上,忻口战役并未成功阻止日军进攻太原,忻口战役之后,日军大举进攻太原腹地,并在11月8日攻陷太原。[6][8]

战役背景

华北的抗战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