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对日军的防御战役
1
4
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大捷,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是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中国守军与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维[]指挥的日军第11军在中国湖南长沙江西北部分地区进行一次重要会战。[1][2]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时为英国占领的香港国民政府派兵南下协助英军作战。为牵制中国军队南下,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维畿策划第三次进攻长沙,以策应香港作战,并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的守军主力。[1][3][4][5]为应对日军进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制定作战方案,打算于浏阳河捞刀河地区反击歼灭进攻长沙的日军主力。[1][2][3]12月23日,阿南维畿对所部日军下达作战指令,第三次长沙会战拉开序幕,会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1年12月24日至1941年12月27日,这一阶段中国守军主要在长沙城外围阻击日军,消耗其战斗力;第二阶段为1941年12月28日至1942年1月4日,这一阶段中国守军先诱使日军进攻长沙,再以外围兵力对日军实现反包围;第三阶段为1942年1月5日至1942年1月16日,这一阶段中国守军在长沙城、捞刀河、汨罗江新墙河一线对溃败日军实施大规模的追击歼灭。[2][6][5][7]
第三次长沙会战历时23天,中国军队投入兵力约30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12万人,以日军指挥官阿南维畿判断失误,日军战败撤退告终。据第九战区的统计数据,中国军队以伤亡官兵29217名的代价,在此战中伤毙日军56944人。[8][5][9][10]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此战胜利有力牵制了日军在华战场的主力,增强了中国军民与同盟国抗战必胜的决心,也让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恢复战前对峙状态,此后两年时间内,日军没有再对长沙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5][8][11][12]

战役背景

日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