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鼎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金汉鼎(1891-1967),原名凤鼎,字铸九,汉族,云南玉溪市江川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政协委员。[2][3][1]
金汉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09年,金汉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与朱德、唐淮源为同学。1911年,金汉鼎提前毕业,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金汉鼎参加反袁反帝的护国运动,因其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代理第二支队队长,受到蔡锷的嘉奖,甚至在四川叙府、泸州等地流传一个民谣:“朱金支队惹不得。”1917年,金汉鼎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升任靖国军第4混成旅旅长。1920年,任第二旅旅长。次年,与顾品珍、朱德等人通电反唐(继尧)。金汉鼎任迤南“剿匪”指挥官,驻扎通海“剿匪”。1922年,唐继尧回滇,顾品珍被杀,金汉鼎与朱德出走避难,最后定居苏州。6月6日,陈炯明广州叛变。金汉鼎受孙中山委托南下整军讨伐陈炯明。但因有事耽搁,滇军大权旁落,金汉鼎辗转到香港闲居。[2]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金汉鼎任独立第十六师师长,首战即击败三倍于己的吴佩孚、谢炳文部,后又与朱培德第三军合作,攻克南昌。1927年春,独立第十六师扩编为第九军,金汉鼎任第九军上将军长,兼赣北警备司令,驻九江。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金汉鼎“礼送”军中的共产党人离开。8月,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撤离,途径第九军防地,金汉鼎未加阻拦。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撤销了第九军番号,金汉鼎被降为师长。[2][3]1928年4月,金汉鼎部在山东党家庄遭到侵华日军的攻击。金汉鼎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坚持对日进行抗击。是役,金汉鼎部击毙、击伤日军近百人,自己也付出了阵亡9人、伤70余人的代价。这是滇军与日军的首次交战,也是十年后无数次重大战役的预演。[3]
军阀混战结束后,金汉鼎被调到江西,担任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但很快,因其“剿共”不力,被蒋介石降级为第三十五旅旅长。不久又被蒋介石削其军职,调任中央军事参议院任上将参议。1934年至1938年,金汉鼎担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禁烟工作。1938年,金汉鼎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第一团上将主任委员,后又任第二、第四团主任委员,先后巡察第三、第四、第五战区各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金汉鼎辞去中央军事参议院高参职务,回到昆明,随后担任云南省参议会议员。1949年,金汉鼎为推动云南和平起义做了一些工作。1954年,金汉鼎被聘为国务院参事。1956年,当选民革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2][3][1]
1967年,金汉鼎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他的骨灰存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