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sǔn),是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还没有完全从地底下长出来时,以及刚刚出土仍未木质化的部分可作为蔬菜食用。春季笋生长破土成为竹子的速度非常快,因此笋实际可采集的时间很短,属于较珍贵的食材。《说文》称“笋,竹胎也”[1],字亦作笋,《诗·大雅·韩奕》有“其蔬维何?绚笋及蒲”的食用记载[2]。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竹子的青皮:~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同“榫”。[3]竹为质化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时,彼时人们称竹笋为“竹萌”,从称呼上就依稀透露出对“竹宝宝”的珍爱之情。这种喜爱或许爱屋及乌于更久远的中华“竹文化”。[4]
竹笋分类
笋的介绍
中国优良的笋用主要竹种有长江中下游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台湾等地的麻竹和绿竹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冬季不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浅,笋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夏秋季。竹原产热带、亚热带,喜温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区。毛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故在我国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为宜。 竹笋是竹的幼芽。顾名思义,春天破土而出的是“春笋”;夏 秋时节收获的叫“夏笋”;冬季收藏在土中的便是“冬笋”。光是我们可以吃的竹笋就有毛竹笋、淡竹笋、麻竹笋、慈竹笋……少说也有80多种。竹笋再一加工,又摇身化作笋干、笋衣、笋丝、腌笋、酸笋、笋脯……真是“笋”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