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

栖息或经常栖息湿地的鸟类
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包括游禽和涉禽。根据分类学,水鸟包括潜鸟目鸊鷉目、鹳形目雁形目[héng]形目的全部鸟类,以及鹈形目鹤形目佛法僧目的部分鸟类。此外,其他目也存在极少数适应水生或湿地生活的鸟类。水鸟的概念主要用于保育生物学,泛指栖息于或依赖水体和湿地环境的任何鸟类。水鸟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生活,而海洋生态系统的鸟类通常称作海鸟。水鸟的数量众多,计三部分12目300余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食鱼的猛禽虽然猎食水生猎物,但并不在水边滞留而是主要在陆地上活动,因此并不算是水鸟。

生活习性

鸟类行为可分为繁殖行为、取食行为、社群行为和空间行为四大类。其中,繁殖行为包括配偶选择、栖息地选择和筑巢行为等。取食行为包括觅食策略的进化、形态相似且分布相同地理区域鸟类取食方式的差异和觅食节律。社群行为包括集群行为与栖息地食物丰富度及天敌的关系和集群利益分析。空间行为包括防御行为、巢区领域防御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迁徙研究。
繁殖行为是鸟类生态学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鸟类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研究内容。在繁殖习性、行为、雏鸟的生长发育等方面,文献研究最多的是鹳形目鹤形目雁形目,而[]形目、鹈形目较少,潜鸟目由于主要分布于北方高纬度地区,数量稀少,大部分是中国罕见的冬候鸟,因此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报导。赵正阶等通过对在长白山的中华秋沙鸭的繁殖行为的观察表明,繁殖季节成对,偶见一雄二雌的结合。雄鸟之间会发生争偶现象以争夺交配权,交配在水下进行。配对以后,对巢址的选择取决于雌鸟,选巢起警觉性甚高,主要选择在森林河流两岸的天然树洞中,雄鸟不参与孵化与育雏。张树苗等发现普通[][]巢中以柳树枝、各种蒿茎和禾本科植物茎叶出现的数量级较多,巢距地高度为(4.13±1.056)m,巢方位以西南方位居多,巢的大小没有规律性,但对筑巢柳枝的直径和长度均有严格要求,巢呈集群分布。章克家等对在崇明岛东滩繁殖孵化的须浮鸥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发现雏鸟孵化后至具飞行能力之前体重日增重3.52 g,时间为21 d。
取食行为由于其复杂性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水鸟的食性,可以了解其种间关系、资源利用情况、鸟类与农林业和医学卫生的关系以及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鸟类的觅食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条件、季节、个体发育阶段不同以及新情况的出现而发生变化,是对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已有的研究涉及到取食行为、食性选择和觅食节律等。并对鹳形目雁形目和鹤形目的多种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1998年,王勇军等即通过对东方白鹳进行胃剖来研究其食性,并且得出在越冬期间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新观点。鲁长虎等总结了鸟类贮食行为的研究概况,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很多学者认为对贮食鸟类重取行为中的空间记忆能力的研究与鸟类迁徙研究有着某些共同点,生态学和行为生理学的结合是鸟类贮食行为新的研究趋势。马志军等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样方法对朱鹮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位于海拔600~1 000 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huán]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而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