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魏王,曹魏政权奠基者。[1][2]
曹操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东汉熹平三年(174年),曹操早年以“举孝廉”的方式入仕,期间担任过地方官,期间参与镇压黄巾军,并因功升任济南相。此后曹操安定济南、据守兖州,改编青州军,实力渐增。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先后升任丞相魏王。对内,曹操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势力;对外,曹操降服南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中国北方。为恢复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曹操减赋税、实行屯田制度,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并整顿风俗,兴修水利,为曹魏立国打下基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庙号太祖。[1][3][4]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政治上曹操迎回汉献帝,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始终没有代汉称帝。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赏识、依赖廉洁官员,重视社会教化,整顿社会风气。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屯田制度,使得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在文学上,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军事上,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正如汝南名士许子将所说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5][3][6]

人物生平

初出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