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40毫米火箭筒

前苏联RPG-2型火箭筒的仿制型
56式40毫米火箭筒前苏联RPG-2型火箭筒的仿制型。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
火箭筒采用了火药燃烧后的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冲量为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筒本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筒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量为弹获得飞行动能;弹头部是80毫米的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

基本原理

56式火箭筒配套的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亦采用平衡抛射原理,虽名为火箭弹,但弹体内并没有火箭发动机,也没有69式火箭弹那样的助推火箭,其动力来源为一个圆柱形发射药管。由于无火箭发动机,又使用机械触发引信,因此这种火箭弹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弹体部分和发射药管两大部分。超口径弹体直径为80毫米,自上而下分别为风帽、弹体外壳、药形罩、主装药、隔板、传爆药、传爆药壳体、衬套、引信、下弹体、定位销、尾管、尾翼、尾翼[]底火座、底火、传火药和保护盖组成。该弹采用单锥形、等壁厚的紫铜药形罩,梯黑50炸药,隔板用多层厚纸板制成,隔板底部的传爆药为特屈儿,传爆药底部装有箭-2机械着发引信,传爆管向上插入传爆药的底部孔内。弹体部分全部由薄钢板制成,因此这种火箭弹的重量偏大。风帽是钢板冲压成的锥形体,为便于加工,尖部为小直径半球形,锥面压有多道竖向加强槽。弹体为圆柱形薄壁管状结构,上部与风帽及药形罩通过卷边铆合的工艺压接在一起,药形罩下压有梯黑50主装药柱。隔板和传爆药压在圆台形的传爆药壳体内,中间有引信孔,为了提高强度,孔内还装有衬套。整个传爆体组件安装于主装药下部,由弹体压紧。至于弹体外壳与下弹体,则是通过壳体上压出来的粗螺纹旋接在一起的。下弹体为薄板冲压成的圆台形状,底部有引信室,引信底部装在引信室内,并被压紧。下弹体与尾管压接在一起。尾管由薄壁钢管制成,内部中空,外部压成平面,截面为正六边形,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尾管的刚度,防止受力时变形。在下弹体稍靠后的位置上,焊接有一个片状定位突起,与筒身前端的定位缺口配合,可以使火箭弹定位。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为带有相当弹性的薄钢片,平时依次环绕叠合在尾管周围,前面用钢丝制成的尾翼箍套住,这样火箭弹才能装入发射筒。但装进发射筒的同时,尾翼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脱落,翼片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自动张开,抵住发射筒内壁,避免火箭弹滑落。发射后,只要尾翼片脱离筒壁约束,就会自动弹开,保持火箭弹的飞行稳定。尾管的尾部铆压有铝合金制成的底火座,座尾有一小段螺纹连接段,用于连接发射药管,平时未装药管时,这一部分旋有保护盖。底火座内有个“L”形通孔,其中靠近底火座外圆的孔内装有底-6型底火,与之垂直的孔内则装有传火药,一直通到座尾的螺纹连接段,确保顺利点燃发射药管。药管本身为圆柱形,主体为一个厚纸管,与弹体连接的一端带有钢板冲压的带螺纹的加强盖,内部分层装有6层2号小粒黑火药,每层都用纸板隔开,最底部装有多层的纸塞垫,这种装药结构目的是使发射药逐层燃烧,保证最大膛压不至于过高。为防潮并提高强度起见,整个发射药管表面都涂有硝基清漆
RPG-2型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