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
水母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虫纲(Hydrozoa)、管水母亚纲(Siphonophorae)和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等具固着水螅型和浮游型水生生物,以及终生营浮游性生活的栉水母门(Ctenophora)水生生物。水母是一个泛称,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1]其不但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很广,全球各地的水域里,约1000种,中国已记载浮游水母约550种。[4][1]
水母身体外形呈伞状,多为四辐对称,常透明。个体从数毫米到2米不等,有的甚至更大。身体结构简单,一般不具有硬体骨骼,其伞状体边缘常长有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能长达20多米。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95%以上。[8]绝大部分水母都是海生的,只有极个别的可能出现在淡水区域。在海中主要生活在近岸较浅水区域,但也可出现在百米左右的较深水域及不同海洋水体深度和不同纬度的海域。[3]大多是肉食性动物,它们借助触手捕取小型生物,利用触手上的刺胞把小动物杀死。[4]钵水母类为雌雄异体,有生殖腺在近胃囊处。生殖细胞排到海水中或口腕处受精[1]水母的生活史模式有:①水母体-浮浪幼虫-底栖水螅体-水母体。②底栖水螅体-浮浪幼虫-底栖水螅体。③浮浪真水母体-浮浪幼虫-底栖水螅体-浮浪真水母体。[4]
有些钵水母是渔业捕捞对象。可作为指示生物,如钵水母类的北极霞水母仅分布于北冰洋,可作为寒流的指示生物;又如银币水母、帆水母、七棱浅室水母和海冠水母等仅分布于热带海洋,可作为暖流的指示种等等。[4]部分水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7]水母中的海蜇是很多中药处方的重要成分。据《本草纲目》记载:“有气味,碱温无毒,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烫火伤。”[5][6]
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等在繁殖盛期大量出现时,会阻塞、破坏渔网,使渔获减低。有些方水母具有极毒刺胞毒素,对水下活动的人有生命威胁。许多水母大量捕食经济鱼、虾、贝类的幼体,破坏水产资源。小型水母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当大量聚集在某水层时会阻碍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4]
最早的化石纪录,当属以印模状态出现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亿年前)的粗碎屑岩中的疑似水母化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