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寺

隋文帝为独孤伽罗所立的寺院
大庄严寺为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初名禅定寺,是隋文帝为爱妻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祈祷冥福所立,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年)。该寺规模宏大,占永阳、和平两坊之东半部,总面积为60公顷,寺内有一座高约百米的木塔,设计规划者为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在禅定寺西为父亲隋文帝立大禅定寺祈福,规模建制与禅定寺完全一样,亦建有高度相[liè]木塔。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二寺名为“大总持寺”、“大庄严寺”。

历史沿革

大庄严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年),是隋文帝为爱妻文献独孤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文献皇后雅好读书、识达古今,并且深度参与朝政,隋文帝对妻子很爱重,宫中称帝后为“二圣”。隋文帝和皇后夫妻双双崇尚佛教。仁寿二年(602年)独孤皇后去世,伤怀不已的隋文帝于次年为妻立寺追荐阴福。禅定寺位于隋唐长安城的西南隅。寺院规模宏大,占永阳坊之东半部,以后又将永阳坊北邻的平坊之东半部亦划归寺内,总面积为60公顷。主持修建大兴城(唐改称长安城)的宇文,“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微下,乃奏于此建木浮图。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为文帝立寺曰大禅定寺,占了永阳坊与以后划入的和平坊的西半部。寺院的规模建制与东邻的禅定寺完全一样,亦建有木浮图,高度与之相埒。唐初德元年(618年)因为隋文帝曾自立法号,称“总持”,又呼独孤皇后为“庄严”,故改二寺名为“大总持寺”、“大庄严寺”。

建筑特色

作为皇家寺院,大庄严寺不只规模宏大,而且殿宇壮丽,为当时京城之最。所谓“殿堂高耸,房宇重深,周闾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且寺内营饰华丽,寺壁多绘有名家壁画,万象纷呈,璀璨夺目。如南门外白蕃神为尹琳所画,中门外两大幅画是号称“画圣”的吴道子的弟子卢棱迦所画,总持、庄严二寺的门额均为少詹事殷令名所书。这些都誉满京都。唐初京师的硕学名僧如智首、道岳等都曾在寺内主持寺务。玄奘法师年未弱冠时,曾偕其二兄长捷法师到京游学,就慕名住在庄严寺内。大庄严寺内林木丛茂,风景宜人。据称寺内:“密竹翠松,垂阴[zhuó]秀,行而迷道。”从“寺中常贡梨花蜜”的记载可知,寺内必然广植梨树。所以庄严寺一直是京师黎民士庶游览避暑的好去处。尤其是在总持、庄严二寺内巍然屹立的双塔,已经成为隋唐长安城西南隅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登高远眺的游乐胜地。唐景龙年间,中宗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在寺塔上开筵席,陈伎乐,赐菊酒,宴群臣,并与群臣倡和吟诵,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庄严寺内又珍藏“法门法献,从乌踵国取以归”的佛牙。每年定期举行供养佛牙的盛会,豪门贵族、僧俗士庶争相到寺随喜,顶戴礼拜,发愿布施,鼓乐喧天,更是倾动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