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廷鸾

宋朝时期官员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1]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2]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3]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4][5]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6][7]

简介

马廷鸾的父亲马灼生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因伯父马光无子,便过继马光为后,正当马廷鸾七岁时,生父和养父不幸病故,于是马廷鸾三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甘贫力学,既冠乡里,在二十岁时,被乡人聘为童子师。但马廷鸾事母极孝,每当“遇有酒食佳馔,则念母[]霍,不给为之,食不下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马廷鸾有三子:文相、文佑、文丰。宋末文丰因避战乱,迁居揭阳县汤坑(今丰顺县),后来文丰之子马长安又随母由汤坑迁至潮阳兴仁乡米场(今普宁麒麟镇)。不久母逝,又迁移到新兴乡大尖山,北营“马英蓝”处(今成田镇),搭个草[liáo],耕作兼渔猎。后发现溪尾地多人少,有利谋生发展,遂迁至溪尾(今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家一)定居创业,世代蕃衍。现田中央社区、家美社区共1.7万多人。
马廷鸾取得省元之后,调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县)教授。宝祐元年(1253),召赴都堂审祭,辞至。次年,调主管户部架阁。宝[yòu]三年(1255)迁太学录,召试馆职。当时,外戚谢堂厉文翁、内侍卢允升、董宋臣当权。马廷鸾在试策中说:“疆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其言切中时弊,但得罪了权臣,后改迁秘书省正字。宝祐四年(1256),尤煜提举史事,他器重马廷鸾的才学,将他辟为史馆校勘。当初丁大全(今江苏镇江人,后为右丞相)为浮梁县令,雅慕马廷鸾,并企图拉拢他,马廷鸾不为所动。这时,丁大全已是签书枢密院事。当朝廷轮对时,马廷鸾欲弹劾丁大全。丁大全便指使王持厚去打探情况和居中周旋,要马廷鸾托病不参加轮对,遭到马廷鸾的拒绝,于是丁大全就千方百计劾罢马廷鸾,反而使马廷鸾名重天下。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罢职,吴潜(今安徽宁国人,嘉定丁丑科状元)复任左丞相,马廷鸾被召为校书郎景定元年(1260)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仑部郎官。景定二年(1261)进著作左郎兼右司,迁将作少监。景定三年(1262),一再请求外调,未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