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遗址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炮台遗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遗址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2]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介于北纬38°58′38″—39°59′26″,东经117°42′10″—117°42′55″之间。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1]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艇北上入侵大沽口,威逼京城,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后来,咸丰帝僧格林沁钦差大臣,在海河口南北两岸修建了五座炮台,以“威、镇、海、门、高”为名,寓意威武镇守海门的制高点,另在备案修建石头缝炮台一座,做后路策应。咸丰九年(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防守炮台的官兵英勇还击,取得鸦片战争以来抗击侵略者的第一次胜利。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其中有“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各炮台一律销平”的条款,大沽口炮台被强行拆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际,天津市修整“威”字炮台,修建“海门古塞”石坊和“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展示列强侵犯大沽口炮台和防守炮台军民奋战保卫的历史。[3]
大沽口炮台遗址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前哨阵地,曾与广州虎门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捍卫中国南北大门。[4]1988年,国务院公布大沽口炮台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月16日,大沽口炮台遗址正式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称号。[1]

遗址介绍

大沽口设防于明代嘉靖年间,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重要战场,是首都的海上门户,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国内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近代海防遗址之一。“庚子事变”后,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被迫拆毁。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是近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88年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