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神堂村北,东起羊沟,西临旋风楼,南到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307国道由北向南从该山东麓经过。山最早名“隐泉山”,后又称“大陵山”,因孔子高徒、魏文侯之师子夏晚年退隐于此,设教西河,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1] 山居名人
子夏 (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其师孔子逝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进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以防止臣下篡权。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俚、吴起都是子夏的弟子,魏文侯也尊其为师。相传《诗经》、《春秋》等著作都是由他传授下来。唐开元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卜子”。因子夏姓卜名商,所以子夏山又名“卜山”、“商山”。宋汾州通判赵瞻《子夏山》诗云:“山因贤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 相关文学
子夏山绵亘蜿蜒,百岩竞秀,山壁峭立,状若锦屏,自古就是文水风景名胜之一。历朝历代留下了许多吟诵子夏山美景的诗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