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河南左布政司
张羽(1467—1536),字凤举,号东田,明扬州府泰兴县城(今泰兴市泰兴镇)人。据史书记载,张羽“长身玉洁,廉洁清方,神秀颖发,博闻强志,不取合于流俗,真翩翩振鹭也”。弘治九年进士。由淳安知县[zhuó]御史,弹劾中贵,疏论时事甚剀切。守保定,以母病归。嘉靖初复起四川参政,升河南布政使,有《东田遗稿》。

人物简介

明弘治八年(1495),张羽领南[]乡荐,次年(1496)连第丙辰进士。初授淳安(今浙江淳安县)知县。上任途中,他顺路回泰兴省亲,父亲张[]教诲说:“仕罔择中外,尔惟无负身心,无负于君亲,以承先人斯可矣。”后来,张黼出任定兴县县丞,还时常寄书信至淳安,“尔羽在杭州严州府淳安县,当如吾在北京保定府定兴县,大要为县在为民作福耳。”因此,张羽一直把“为民作福”作为自己为官的宗旨。在淳安县令任内,“性仁爱,好教化,治政宽和,民声颇佳”。及遭丧归,“邑人怀之”,百姓特立“去思碑”以纪念,碑文由90岁的铁翁(即淳安县籍的尚书胡拱辰)所撰。守孝3年后,张羽因母亲蔡氏夫人年高,想在家服侍老母,以尽孝道,拟“辞不欲仕”,但蔡氏夫人要他尽忠,勿以家累,“成而父之志,毋以予为[huán]”。张羽后任海宁知县,再升江西监察御史。按明制,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隶都察院而分区掌管监察,纠劾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朝廷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各衙门。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政、巡盐、茶马、漕运、屯田诸事,皆其监察分内之事,故又被称为“巡按御史”。因其是“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能任此职者须是朝廷所信任重用者。因此,社会上都认为这是件很荣耀的事。几年后,他的二弟张翀也任福建监察御史,蔡氏夫人复谓二人日:“少年登高科,且兄弟并为美官,古之人不以为幸,汝曹勉之。”张羽任职后,亦尽职尽责,耿介自守,簪笔触邪,史书对张羽御史任内的评介是:“晋内台,伸威提法,风裁徵明,不为利疚,不以势诎。”
正德初年,张羽与专权弄政的宦官刘瑾展开了一场斗争。刘瑾为人狡诈,精于搏鹰驯犬,走马击球。他诱惑15岁的小皇帝朱厚照,一天到晚寻欢作乐,并进一步窃取权柄,把持朝政达5年之久,号称“立地皇帝”。对那些正直的大臣,刘瑾心狠手辣,必欲赶尽杀绝,置之死地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张羽不畏权势,仗义直言,弹劾刘瑾罪状。在张羽的名篇《劾刘瑾疏》中,张羽写道:“司礼监太监刘瑾鬼蜮其形,虺蛇成性,刚愎自用,阴狠害人,挟主威以令群臣,任己私而乱成法。”在列数了刘瑾蒙蔽圣上不理朝政、贪赃枉法、横征暴敛、冒功领赏、任用私人的大量罪行后,他称刘瑾“为国家天下之大[]”。对上疏的后果,张羽也很清楚,“臣固知今日言之,明日必为刘瑾所中伤,祸不旋踵,然身为王臣,复有言质”,“死生轻重之间,臣筹之熟矣”。其刚正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事后果然不出张羽所料,刘瑾一伙将他下锦衣卫狱,但后人却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清《四库全书》主编纪昀称他:“抗疏劾刘瑾,直声震朝野。”他不久被释放,调任云南巡按。
云南旧有银矿,太监私自开采,久为民害,张羽上书朝廷停止私人开采。此举引起宦官的强烈反对,“中官张伦复力争”,但“户部尚书孙交持之竟如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