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交

孙交
孙交(1453年(癸酉年)---1533年),初名蛟,字志同,号九峰。景泰四年(1453)生于今钟祥张集九华山,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户部尚书。嘉靖十二年(1533)二月二十七日去世,时年八十周岁,谥号为“荣僖”。

人物生平

孙交,初名蛟,字志同,号九峰。景泰四年(1453)生于城北九峰山(今钟祥张集九华山),乡试举入太学,受到当时理学名臣、杰出学者海南人丘濬的器重,并为其更名孙交。成化十七年(1481)岁次辛丑科进士,名列二甲第11名(该科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00人),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当然他的科举表现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初授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因为办事干练,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所重。王恕以奉公守法敢于直谏而名振朝野。弘治初,王恕执掌吏部,荐升他担任稽勋员外郎,历文选郎,又升验封郎中。弘治四年(1491)王恕撰《吏部奏议》九卷,就是孙交帮忙编排的,还请在诗坛颇具声望及影响的李东阳为之作序。不久父母病重,孙交请假归省遂丁父母忧。守制结束后,起复补稽勋郎中又调文选,前后居吏部十四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廉洁奉公的人多有推引。弘治十四年(1501)迁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弘治十七年(1504)九月二十七日,宣府、大同一带有边警,他奉命经略黄花镇诸边隘,孝宗皇帝亲赐金绮为他壮行。当时他的朋友被称为“弘治四杰”的边贡有诗“送孙志同经略居庸二首”相赠,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宝剑青[cōng]马,秋高出塞行。田公受新律,武子旧传兵。鼓角边云惨,旌旗海日明。穹庐莫南徙,中国长城”。充分表达友人对他此行的期待(《华泉集》卷3)。到任后孙交深入险要,现场指挥调度。他采取增修垣堑,广植树木等办法有效地阻滞了敌骑的进攻。他还用空余时间到边卫学校担任教授,以训武官子弟。特别是从永乐时开始,每年都遣隆庆诸卫军采办薪炭供应内府。其后虽然罢之,但又令每岁输银二万两,边军为此受困多年,孙交直接上奏朝廷予以免除。他在奏疏中说:永乐时边关林木茂密,因为军士采办薪炭之故,现在已经“无木可采”了,“边关树木稠密,盖欲扼虏骑之奔驰,资我军之防守”。虽然现在已经改为纳银,但这种无名之税不是盛世所应该有的,“乞[zhěn]念边士贫苦,尽行[juān]免,以示优恤”。他还“尤虑林木有限,用度无穷”,建议“勑山厂侍郎,于无碍山地,设法种树,岁以百万计,以为后来薪炭之需,则不必重敛于人,而自享无穷之利矣”(《武宗实录》卷2)。新皇武宗朱厚照及时采纳了他的建议,自此种树成为边防军人的一项长期任务。边贡在“题孙志同侍郎扇图”中对孙交种树给以高度评价:“青青山上松,缭之以白云。云山不可到,图画只空闻。山木各有林,烈士各有心,借问种树意,悠悠汉江深”(《华泉集》卷7)。从以后的朝官巡阅边镇的报告中,我们还清楚地看到了造林已经作为考评的重要项目。崇祯五年(1632),直隶巡按御史王道直于巡视山海关至保定镇后,进呈《阅边图册》,其中除查点军马的记录之外,还记载栽补过的树株、创设过的炮台、挑浚过的[háo]堑、修补过的边墙、铲削过的偏坡等事项(《崇祯长编》卷60)。
由于他的特殊贡献,正德元年(1506),孙交[zhuó]光禄卿正德三年(1508),孙交进升户部右侍郎,提督仓场,管理漕粮收储。但不久又改任吏部。当时吏部尚书是经大学士焦芳推荐依附宦官刘瑾,由左侍郎升为尚书的张彩,此人能言善辩,左右逢源,深得专权谋叛的刘瑾喜欢。刘瑾曾直言训问张彩:“人皆晋升后亲往谢余,尔何不见,何也?”张彩回答说:“擢升于我者皇帝恩泽也,谢尔者岂不世人非议也”!刘瑾干笑道:“知我者,莫若乡党也!”。正德五年(1510)六月,刘瑾办寿,“朝官赴贺,跪于庭下,瑾不睬。差人请彩往,瑾立出门迎之”。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些事情对正直的孙交来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要对工作负责对上司的前途命运负责,因此私下里和张彩没少交流,《明史》用“数规切”来表述他们之间的沟通。然而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张彩认为是孙交故意跟他过不去,一怒之下将这位好心的下属调往南京任了虚职。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擅权被诛,随后群臣追论阉党官员。吏部尚书张彩被逮,死于狱中。刘宇焦芳等已致仕,削籍为民。刘瑾亲信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等处斩。尚书、侍郎以下依附刘瑾的官员多人续被罢黜。朝廷正到用人时,孙交因此得到重用,由南京吏部右侍郎进南京吏部尚书。正德六年(1511)正月,杨一清户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空下来的户部尚书位置就由孙交来顶替,这是朝廷认真权衡的结果。虽然孙交熟悉吏部事务,但他更擅长经济管理工作。当时征讨流寇,调度繁急,连岁灾荒,正赋不足。孙交筹划适宜,勉力支撑,既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又使饥民得到赈荒救济,因此,老百姓不至于十分贫困破敝。他的贡献得到了武宗皇帝“赐玉带麟服”的奖赏,也使他陷入地位不保的尴尬。贪赃者认为有孙交在,感到很不方便。特别是武宗皇帝准备以太平仓赐给幸臣裴德、云南镇守中官张伦奏请开采银矿南京织造中官吴经奏请经费等问题,孙交态度坚决予以否决,因而群起攻之。正德八年(1513)五月,孙交与礼部尚书傅珪都“以守正见[]”,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当时给事中李阳春、御史原轩等为他们请留求情,没有被武宗皇帝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