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髻

佛三十二相之一
肉髻,也称为“顶髻相”,梵名为乌瑟腻沙(Usnisa),意思为“头戴敷巾冠饰”,即佛顶上的一肉团,如髻状,故名肉髻,是佛的专有特征。[1][2]
肉髻从人的生理结构上讲,是佛陀的天生异相或是禅定修行而获得的头部顶骨凸起。起初,它只是印度王者或贵族男子的发型模式,因为释迦牟尼王子的身份,在成佛之后被逐渐演化成三十二相中的一相,按佛教教义,肉髻为佛陀修持善行所得。[1][2]

名称释义

肉髻,即肉髻相,是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的头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所以称肉髻,是尊贵之相。佛陀顶上肉髻,高广平好。大人顶上有肉髻团圆相,称为发螺右旋,此系大人之相。世尊顶上的肉髻,高显而广阔,犹如天盖。在《净土三经》中所述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肉髻,是佛及菩萨所共有的,只是诸佛之相极殊胜,菩萨之相稍有逊色。在观世音菩萨的色身相中,只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3]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