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祚

北魏政治家、改革家
[zuò](449年-515年),字季[yòu],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大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重要谋臣之一。他是曹魏名将郭淮的七代孙,出身太原郭氏。少年时期,郭祚孤苦贫困,姿貌不伟,但他涉猎经史,文章才华见称于世。二十岁时,他成为并州主簿,并得到并州刺史孙小的赏识。孝文帝即位后,郭祚因秀才出身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转任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领黄门侍郎。他在公务上清勤勤勉,夙夜匪懈,深受赏识。
郭祚曾协助孝文帝谋划汉化改革,从事注疏典籍、[quán]衡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他跟随孝文帝南征,担任侍中,进拜尚书,进封东光县伯。孝文帝驾崩后,经咸阳王元禧大力推荐,郭祚担任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进金紫光禄大夫,迁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延昌四年(515年),郭祚因权臣于忠矫诏所害,被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文贞。

经历

郭祚出身于魏晋名门士族,其七世祖为三国曹魏车骑将军郭淮之弟郭亮。祖父郭逸是北方第一名门北魏司徒崔浩的岳丈,曾官除州刺史、假榆次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奉旨编撰国史时直书不讳,触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横遭灭门之祸,其姻亲太原郭氏亦连坐灭族。郭祚的父亲郭洪之死于非罪,唯郭祚亡窜得以幸免。其时,他年仅两岁。故郭祚虽出生于名门,但在少年时代却过着孤寂贫苦的普通村民生活。然而,郭祚潜心攻读,涉暗略经史,兼习崔浩之书法,其书信文章逐渐闻名于世。20岁时始任州主簿,并被刺史孙小委以书记,同时与其婊亲(叔)太原太守王希相互接济扶持,终于使家业得以重振。
孝文帝初,郭祚被举为秀才,对策上第,步入仕途,先拜中书博士,后转中书侍郎。又因其学识和才干为当时的宠臣李冲所敬重,遂校举荐为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成为孝文帝的近臣。郎祚为官清正,忠心侍君,做事勤勉,很得孝文帝的赏识,故又专职为黄门侍郎,随从孝文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