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冈区,旧称“新广庄”,前身为“神冈乡”,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北部,地处台中盆地北侧,大肚山东部,大甲溪南岸。原为台中县神冈乡,2010年12月随台中县市合并,改制为台中市下辖的神冈区。气候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早期有“中部开发中心”之称,因早期移民在开垦丰原、东势、后里等地时,都需经过此地,留下了如社口大夫第等古迹。 历史沿革
神冈区早期为客家人所开发,因此旧称“新广庄”,有“新开垦的广大平原”之意,而“神冈”与“新广”的客家语发音(Shin-gong)极为相似,有证据显示可能为语误造成延用。本区最早原为掌控中部地区的平埔族群巴则海族大社岸里社所在,该社因康熙38年(1699年)助官府平吞霄社乱崛起,并在康熙末年请垦包括本乡在内的广大土地,是整个台中地区开拓之始。后粤人张达京入台,定居于岸里社,协助岸里社开垦并凿水圳灌溉,当时形成的村落有望楼(望寮[liáo])、社口(万兴庄)、北庄、浮圳(红圳头)等。清朝道光22年(1842年),泉州人来此构居,于是逐渐形成泉州人聚落。清朝光绪13年(1887年)台湾建省,台中地区置台湾县、改隶台湾府,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日本把此地分为神冈、社口、三角仔三个行政区域。1920年三区统一设立神冈庄(Kami-oka),隶属于台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