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河

发源于四川越溪镇俩母山的河流
威远河,又名清溪河,是沱江的二级支流,源于威远县越溪镇的俩母山东北麓,全长131公里,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威远河在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境内流经,主要支流有新场河、龙会河、达木河等。在自贡市大安区凤凰乡双河口与旭水河交汇后,始称为釜溪河。威远河在上游威远境内建有长沙坝、葫芦口两座中型水库,为大安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自贡盐场运威煤烧盐之需,川康盐务管理局筹建威远河渠化工程,对自贡盐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渊源

威远河有独孤水、献宝溪、清水溪、清水河等古名称。在北宋早期,威远河被称为独孤水,并记入史料。《太平寰宇记》(成书于983年)荣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后汉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开皇二年于旧威远戍置威远县(此句记载有误,应以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为正,即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唐武德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北宋)并和义入威远。独孤水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今贡井区)界出泸州富义县(今富顺县)界。”始建古县治所在今仁寿县镇子场,其县界与威远接壤处可能在越溪镇俩母山和两河镇勇敢村一带。在清同治、光绪仁寿县志》中,关于独孤水的描述记载与《太平寰宇记》相同。
威远河
清初时,威远河被称为献宝溪,并记入史料。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读史方舆纪要》在嘉定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州东三百里。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唐初,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俩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又硫磺川(新场河),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磺随泉而出。”《读史方舆纪要》对献宝溪、龙会河、硫磺川的详细描述与今威远河流域状态一致,但对献宝溪“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的描述存在一点溪源地理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