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忠烈祠

台湾为祭奠战争烈士修建的祠堂
1
4
台湾忠烈祠,是中国台湾地区为了表彰和弘扬忠义精神,追思和祭祀为国牺牲的忠臣烈士而建立的祠堂。“忠烈”二字也以此得名。[1]台湾忠烈祠除国民革命忠烈祠外,还有20余座“忠烈祠”,一般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2]
清朝道光二年时,为了祭祀在叛乱事件壮烈牺牲的将士官兵、义民、妇女等,当时的知县吴性诚台湾府彰化县大西门街捐资建立“忠烈祠”。[3]日据期间,台湾的忠烈祠曾被改为护国神社。[4]1933年9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烈士附祠办法》。193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县设置忠烈祠办法》,专门负责褒扬阵亡将士。[5]1998年5月,入祀忠烈祠的对象扩大到殉职警员以及消防、民防部门人员。[4][6]

历史沿革

背景

"忠烈祠"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是"狸猫换太子案"结束后,仁宗皇帝为纪念救自己而丧命的寇珠所建的祠堂中国现存忠烈祠多为中华民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建,在中国台湾为了"消除日本国家神道信仰痕迹",将原日据时期神社统一改为忠烈祠。用于纪念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难或功绩彰显于当地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