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

明清两代官职之一
两广总督,是中国明清两代官制体制下的封疆大吏之一,总管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明万历年间全称“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巡抚广东”[3],清顺治年间全称“总督两广军务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4]
明景泰三年(1452年),广西浔州(今桂平)、梧州的瑶民、僮民爆发起义,两广军事主官没用统一指挥,“推诿不任事”,明廷派遣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专门主管镇压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于是“两广有总督自翱始”。但这一应对战事的临时性建制尚不稳定,到明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总督韩雍在梧州建衙开府后成为定制。[5][1][6]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两广总督的名称、职权始终不如一,以总统两广军政为主,但因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巡抚,所以又具有统辖两广民政事务的大权。[1]万历三年(1575年),又加“带管盐法”,官号全称定为“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3],相沿至明末。[7][2]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袭了明朝的督抚制度,并进一步制度化,明确了两广总督作为两广地区最高地方长官的属性。[8]有着“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的职权。 [9]到晚清时,广东是清政府指定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鸦片战争以后,涉及更多外交事务。清政府又赋予了两广总督监管通商口岸、办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和签约、换约等多项对外交涉的权力。[10]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广东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建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朝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香港[11],两广总督制度宣告终结。[2]
明代总督的品级要视其以何品级的御史职衔出任,清代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为正二品;加尚书衔的,为从一品。两广总督历经明清两代,前后延续近460年[2],两代总督合计有163任[12][13],对广东广西两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决了三司鼎足而立、遇事拖延不决的问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总督逐渐发展为辖下广东、广西两省的行政、军事、司法、监察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最终形成新的地方势力,不断侵蚀政权的机体,威胁到政权安全。[14][15]

设置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