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

陶雅
陶雅(857年-913年),字国华,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五代时期吴国将领。陶雅随杨行密转战江淮,辅佐其建立吴国,先后镇守舒州、池州歙州等地。他以宽厚著称,累升至歙州观察使,领武昌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封浔阳郡公。陶雅自893年主政歙州,镇守二十余年,对内讨平汪武割据,对外东抗两浙、南取江西,是吴国的方面大将。他历仕杨行密、杨渥杨隆演三代国主。913年,陶雅在歙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追封楚国公,谥号惠。陶雅为政宽厚待民,善用兵,历任歙州刺史,终西安招讨使,加同平章事。见《九国志》《十国春秋》。

人物生平

陶雅(857年—913年),字国华,合肥长丰人,唐末五代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年轻时身材魁伟,相貌清秀,出身儒家子弟。在唐末乱世中应募从军,曾与同乡杨行密一起到朔方参与防秋,并改隶诸葛爽麾下,因征讨沙陀有功,随诸葛爽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州)。中和三年(883年),杨行密趁乱占据庐州并被任命为庐州刺史,陶雅此时已回到庐州,担任冲山指挥使,成为杨行密的部下。同年,陶雅讨平乡盗秦定、过修己有功,升任八营主将,成为杨行密麾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中和四年(884年),舒州刺史高澞遭乱军攻打弃城逃走,杨行密命陶雅和张训进攻舒州。陶雅击杀乱军首领吴迥、李本,乘胜夺取舒州,并被任命为舒州刺史。但光启二年(886年),陶雅遭到滁州刺史许勍的偷袭,自舒州撤退返回庐州。文德元年(888年),杨行密争夺淮南道失利后转向宣歙道发展,将宣歙观察使赵锽围困于宣州。陶雅在九华山击破赵锽之兄赵乾之,夺取池州,并被任命为池州制置使。次年(889年),杨行密攻杀赵锽,占据宣州,被任命为宣歙观察使,后称为宁国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年),淮南节度使孙儒从润州大举渡江,与杨行密争夺宣州,但最终在次年(892年)兵败被杀。杨行密乘胜控制了淮南镇,被唐朝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其间,陶雅率骑兵在广德大破孙儒军前锋,并攻取润州,截断孙儒归路,因功被任命为常州刺史,后升任池州团练使。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命宁国节度使田頵进攻歙州,但因歙州军民抵抗而久攻不克。歙州军民提议若以陶雅主政则愿开城投降,杨行密遂命陶雅为歙州刺史。陶雅施政宽厚,深得民心,后被加授为检校司空,封浔阳郡公。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封吴王。次年,杨行密平定田頵在宣州的叛乱,陶雅统领歙州州兵参与平叛有功,兼任西南面招讨使。期间,陶雅平定了汪武的割据,并击败两浙军队,攻取婺州,被任命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天祐六年(909年),陶雅命其子陶敬昭与都指挥使徐章兵出歙州,攻袭饶州信州,取得胜利,进一步扩大了吴国的疆域。天祐八年(911年),陶雅被改任为武昌军节度使,但他不愿移镇,上书力辞,被留任为歙州观察使,并遥领武昌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天祐十年(913年),陶雅病逝于歙州,享年五十七岁,追赠为太师、楚国公,谥号为惠。[1]

轶事典故

应变之略